习近平总书记受革命家庭影响,从青年时代就装着一颗一生为民的愿望,在成长路上砥砺前行。刚满 16 周岁的一个有志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只身一人下乡到农村插队去锻炼成长。当时的他,放弃优越的城市环境和大城市生活条件踏上了大国领袖的成长之路,带着一心为民的理想,开启了他在黄土高坡的坚苦生活。
在当时条件艰苦的农村生活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开始了在新的环境下生活,用第一时间走村串户了解村情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向村干部讨教村级工作开展经验,就这样习近平总书记掀开了“七年知青”的第一页。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农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习近平总书记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启了七年知青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怀着一颗一心为民的心,一干就是七年。在梁家河的七年工作中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挫折,从未想过打退堂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出门一身土,阴天脚踏一身泥的艰苦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脚上不知磨出了多少血泡,天天扁担不离肩,不知换了多少个肩垫,不知肩上脱落了多少层皮,手脚长出厚厚的茧子。那么艰苦恶劣的条件,在当时那个年代农村还没有现代机械的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梁家河人用自己的双手和肩膀干出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梁家河形象,干出了一个斩新的梁家河,这就是一个大国领袖青年时代的象征,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
每一位共产党人应自觉学习领会总书记高尚的为民情怀,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心中有“灯塔”,手中有“利剑”,脚下有“泥土”。努力成为党和人民群众信赖的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我们要牢记使命,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此我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通过“讲故事、学理论”活动,切实做到更新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做到有目标有规划地实施村庄乡村振兴,当好村庄前行的领头雁。其次,我们要时时刻刻心里装着人民想着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面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如何提高群众收入水平、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我们要当好老百姓的“勤务兵”,让群众拥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完成上级党委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力以赴的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