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那次大会上,对上海的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文明素质重在实践,重在养成,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推动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有一个大提升。他还提出了“六个更加重视”的要求。
一是要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价值共识。要在传播中让老百姓知晓,在教育中让老百姓领会,在参与中让老百姓体悟,在实践中形成价值共识,使理论转化为思路,转化为信念,转化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凝聚价值共识是我国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习书记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二是要更加重视顽症陋习的整治,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措施,使广大群众自觉摒弃有碍观瞻、有损形象、有悖科学、有害健康的陋习。
后来,上海市文明办在迎世博的过程中,倾注了很大精力来抓改变陋习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倡导交通文明。曾经有一项研究数据表明,上海市主要路口的通过率比发达国家要慢 25%左右,原因是行人乱穿马路,驾驶员为以防万一,过路口时都会习惯性地踩刹车。为了改变这个状况,我们当时做了大量工作,让公安局列出上海市 500 个主要路口,在每个路口都派了志愿者,义务帮助疏导交通,倡导行人文明出行。关于路口志愿者的人选,我们也做了创新。以前我们提到志愿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学生。但如果要真正形成整个社会的文明风气,不能单靠学生群体,更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所以,当时我们发动这些主要路口周边的文明单位,由他们各自动员自己的员工,每天早上 8 点到 10 点交通早高峰时段,以志愿者身份轮流到路口执勤。这项志愿服务工作一直延续到现在,并已实行责任制,让文明单位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现在,你们站在上海的路口观察,乱穿马路的现象有了很大改观,这与当年习书记的先见之明和正确倡导是分不开的。
三是要更加重视重点人群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不同社会群体共建共担社会道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点抓住三类人群:第一类是党员干部。“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各级领导干部作为负有重要职责的公民,要保持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社会生活中严格自律,为人讲道德,做事知荣辱,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树立形象、做出榜样。第二类是未成年人。他们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对他们要讲究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避免不良社会环境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第三类是来沪从业人员。要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他们与本地居民感情融洽、生活融合、思想融通,共建和谐家园,共促上海发展。
四是要更加重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群众在共建中实现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民生问题,是不断提高的民生需求。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是能力问题,更是一个态度问题。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必须立足基层、面向群众、抓好基本、夯实基础,充分发动并紧紧依靠群众。
五是要更加重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惠及农村。
六是要更加重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更多实效。要通过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在提供社会服务、反映公众诉求、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那次大会召开时,习近平总书记刚到上海不足一个月,却能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就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工作提出如此贴切的要求,让大家非常叹服。他当时还特别指出,上海办特奥、迎世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极好机会。可见,他是一位非常善于借势借力开展宣传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