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通过“讲故事、学理论”活动、学习习近平同志的故事,不同级别、不同单位、不同年龄段的干部必定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和收获。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新时代青年: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我认为作为基层干部、尤其是基层青年干部,要学习习近平同志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和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下面分享两个小故事与大家共勉:
第一个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时经常讲的郑九万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因为他们的支部书记生病了,一天之内村民自发筹集了数万元手术费为他治病,村民们说“就是讨饭也要救他”。当地就有另外一些干部不由地发出了“假如我病倒了,会有多少村民来救我”这样的感慨!郑九万所做的一切都体现在了村民的回报上,是老百姓心中那杆秤称出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分量。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揭示了“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丰富内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基层干部一定要用止于至善的标准去服务群众,群众也必然会用不遗余力的行动支持我们。体现在应急工作中,冬季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夏季未成年人防溺水等工作都要不遗余力大力宣传、严格落实防范措施,时刻把群众安全放在心中。
第二个故事是:习近平在陕北梁家河村插队的七年岁月里,条件非常的艰苦,但是他时刻不忘学习,上山放羊怀揣着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头休息一小会儿也会看书。总书记很多知识的基础就是那时候打下来的。另外,为了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习近平还带领群众,在条件特别艰苦、特别困难的情况下,执着努力、攻坚克难,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广大青年,尤其是青年干部,一定要把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艰苦和困难作为磨炼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发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意志品质,拒绝躺平。把小事当做大事干,把自己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大潮中去,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